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通讯员 汤伟峰 张利平
双脚站定,重心下沉,腰杆笔直,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这是95岁的抗战老兵丁邦安展示拼刺刀要领的一幕。
岁月仿佛倒流,将大家带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我参加过的战斗数不清,无数战友在身边倒下。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现在过得很幸福,流过的血、吃过的苦都值了!”7月4日,耳聪目明的丁邦安讲述往昔,言语间满是豪迈,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丁邦安展示拼刺刀的要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摄)
14岁当上娃娃兵
1930年,丁邦安出生在宜城市小河镇荣河村。1944年,年仅14岁的他在南漳县肖堰镇加入了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生前所在部队,成为一名抗战娃娃兵。
起初,丁邦安被安排到军部总医院给医生当助手。“我那时年纪小,上不了战场,但我希望这些伤员能在我的照料下早日康复,重返战场杀敌。”每天,他面对从前线运送下来的伤员,不分昼夜地清洗伤口、包扎、喂药送水、清洗消毒绷带。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徐州前线,丁邦安所在部队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绥靖区”副总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起义,丁邦安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随后参加了歼灭孙元良第16兵团和生俘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等战斗。因在战场上英勇顽强,丁邦安荣立三等功,并担任迫击炮手。
此后,丁邦安随部队突破长江,解放南京、苏州、上海。所在部队一路势如破竹,他本人两次荣立三等功。攻打上海前,丁邦安所在部队受到陈毅元帅的接见。“见到陈毅元帅,我们都热血沸腾,一心想着拼尽全力早日解放上海,建立新中国。”当时的场景,丁邦安至今记忆犹新。

丁邦安行军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摄)
朝鲜战场建奇功
1950年10月底,丁邦安所在的钢炮团并入第9兵团20军59师,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彼时的朝鲜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丁邦安和战友们穿着单薄军装,用毛巾裹住头部抵御严寒。“带铁掌的牛皮鞋在雪地上无法行走,我们就抱着小钢炮直接从山上往下滚。”夜行晓宿,部队悄悄抵达长津湖地区,完成了对美军陆战一师的包围。
战斗持续了7天7夜,子弹打光,粮食吃光,丁邦安和战友们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战。从小习武的他连续刺死8名敌人,自己左腿部也被划了一个大口子,直到战斗结束才发现鲜血已结成厚厚的冰痂。
连长命令他回后方医院治疗,在他的坚持下,改变原来的截肢方案,经过三个月治疗,还未痊愈的丁邦安又主动要求回到战场。
解放汉城,奇袭白虎团,重回“三八线”。丁邦安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他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并两次荣立四等功。他所在钢炮团因屡立战功,先后得到彭德怀、贺龙的接见。
“这是最大的肯定和褒奖,让我终生铭记。”丁邦安说。

丁邦安老人所获的部分军功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摄)
回村建设新家乡
1956年,丁邦安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宜城市安排他到邮电局当通信股长,但他坚决要求回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治保主任等职。
二十多年间,丁邦安带领村民奋战在三道河水库、石门水库、焦枝铁路、207国道、荣河泵站等重大建设项目现场。1970年初,在修建荆门炼油厂输油管线时,丁邦安被一根油管砸伤,险些丢了性命。在大家的帮助下凑够住院费,才捡回一条命,至今还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如今,87岁的妻子陈可英与丁邦安携手走过69年风雨。每天,他们一起遛弯,在运动器材上锻炼,是小区里的幸福佳话。身体硬朗的丁邦安还主动担任社区志愿者,发挥余热:建议调整垃圾箱位置方便居民,主动帮助和开导家庭有矛盾的居民,给孩子们讲抗日杀敌的故事……
“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吃喝不愁,我要多活几年,多看看国家的变化。”丁邦安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