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房佰俊:带瘤行医15年为患者推开生命之门|医路温暖

时间:2025-08-19 15:19:00

编者按: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从“治好病”延伸至“感受温暖”。拥有医疗技术的高度、科研水平的深度、人文关怀的温度,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河健康报联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策划、开设“医路温暖”专栏,深入一线挖掘河南医疗领域“暖心服务、人文关怀、耐心沟通”的医患故事,展现河南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温度”密码和“硬核”实力,突出医生群体的专业坚守、人文温度与奉献精神,增进公众对医疗行业的理解与支持。

“医路温暖”

代表人物:房佰俊

身份: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五病区主任

从业感悟: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 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陈俐颖 文/图

“陈大爷,早饭吃过没?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老梁,今天嫂子不在,谁来陪护?”

当清晨的最后一缕暗色悄然隐退于天边时,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五病区主任房佰俊便已踏上他的查房之旅。从晨光熹微的七点直至上午十一点,他的身影穿梭于走廊与病房之间,所到之处,皆留下他与患者亲切交谈的温馨回响。

把患者当家人 让治疗充满温度

房佰俊轻轻推开病房门,自然地接过患者喝水的杯子。在血液五病区,“张大叔”“李大姐”这样的称呼已延续数十年,拉家常时顺手关窗户、掖被角的动作,是他习以为常的举动。他坚持坐诊时起身迎送每位患者,细问病情时总说:“咱们今天不聊指标,说说最近吃饭香不香,睡觉踏实不?”

在查房过程中,房佰俊与患者王先生交谈起来。32岁的王先生是一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后已达到了临床治愈的良好状态。然而,新的困惑也随之而来,王先生对于后续复查时间安排以及用药原则存在诸多疑问。

房佰俊见状,给予了细致的嘱托。他说道:“维持治疗并不意味着非得选用最高级别、价格昂贵的药物,在确保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咱们要挑选经济上能够承受得起的药物,这样才能让治疗之路走得更安心。”这番话让王先生焦虑不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之所以能与病人们同频共振、感同身受,源于房佰俊的患病经历,2009年,他被确诊为听神经瘤

在随后长达15年的漫长治疗过程中,房佰俊仿佛经历了一场身心的洗礼。他深刻体会到了病人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助、焦虑与恐惧,也更加理解了病人家属那份藏在心底的担忧与牵挂。渐渐地,他学会了换位思考,总是站在病人及家属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处理事情。

攻克血液病难题 力推基层医疗升级

在实验室,房佰俊是攻克血液病的“破局者”。他主持的成体干细胞移植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血液学期刊《Blood》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平均生存期仅2~3年。面对这一治疗困境,房佰俊经过长期摸索梳理,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路径,将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至8~10年,为同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河南方案”。

“目前我国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尚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而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便是降低这一疾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房佰俊表示。一方面,他倡导通过印制科普小册子的方式,向基层百姓和医护人员进行广泛的知识普及;另一方面,他大力推广全科医生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推动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发展。

作为带教老师,房佰俊始终将“德”置于学生培养的首位。在他看来,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在“德”的基础上,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