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电动汽车品牌再陷风波,其高端车型的车主发现,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仅具装饰性,无法实现宣传中提到的“高效导流”等功能,于是,数百名车主要求退车。车主要求退车,或许是一种谈判的策略,但也有一个可能是,他们后悔了,不想要这辆车了。
这背后,是市场对电动汽车设计、营销常见思路的反馈,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传统燃油车上,前盖的风道主要有三个功能:一、为发动机等引入空气降温;二、分散气流为刹车降温;三、高速行驶时,利用气流产生的下压力,防止车辆漂移,确保操控性。
然而,这些功能对电动汽车而言,并无太大实际意义。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不会产生大量热量;电动车车身重量较大,无需额外下压力;若需为刹车降温,直接在车头下部开孔导流即可,无需在前盖上开孔,以免影响发动机舱设计。这才是电动车的合理设计思路。因此,这些风道不管是真是假,对一辆电动汽车而言,主要功能就是装饰。
车主想要这个装饰,其实是出于一种“观念错位”。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极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常出现在高性能、昂贵的车型上。对于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这类功能,即使简化作为装饰,传统燃油车厂商,也不会随意下放。他们拥有庞大的产品线,每个档次的产品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语言,不会轻易破坏产品体系。久而久之,风道逐渐成为一种象征,表明这是一辆跑车或豪车。
但新入局的电动汽车品牌没有这个顾虑,他们没有完整的产品体系,主要目标是生存下来,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客户。这种设计,就是利用了“有风道即豪车”的观念。这就是观念错位的红利。
观念错位的另一个例子,是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
燃油发动机由于工作原理限制,扭矩较小,需要通过变速器放大。因此,传统燃油车的加速性能难以大幅度提升。而一辆加速性能出色的车,需要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轮胎、刹车等整体性能的提升,价格自然昂贵。因此,“加速快等同于豪华”的观念逐渐形成。
而在电动汽车上,电动机天然扭矩更大,加速性能易提升,成本也更低。虽然高加速性能便宜了,但市场观念还没变。消费者估价时,高加速的车会获得一个溢价。因此市场上,电动汽车一开始都普遍宣传自己的加速性能,从特斯拉开始,到一些国产电动汽车,都是如此。
实际上,利用电油差异的观念错位的产品不只电动汽车。一些电动自行车也利用了这一思路,声称零百加速在6秒内,甚至5秒内。这也是利用了摩托车时代的观念。
然而,搭上燃油车时代的观念便车,借助观念错位,享受红利。这本是一个时间差,随着技术普及,这一红利一定会消失。如果高加速的车持续热销,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其他车企一定会跟进,市场上将迅速出现各种高加速性能的车。一种新技术一旦普及,其性能就不再是卖点,这就像智能手机超越了当年的诺基亚,但没人会炫耀这一点。
观念错位背后,还有管制错位。燃油车时代,具备高加速性能的车寥寥无几,昂贵的价格使得驾驶者小心翼翼,这使得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小。所以,燃油车时代,加速性能所导致的风险,并未成为公共交通安全立法要考虑的问题,立法只关注速度而非加速度。但到了电动汽车时代,随着技术特征的变化,高加速性能不再昂贵,这种车的规模,不再是几百辆,而是几万辆、几十万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还会更多。随着超级加速性能的车越来越多,社会上必然会出现因为“超级加速性能”造成的悲剧性事件,监管必然跟进。
最终,公众会认识到,一辆具有高加速性能的电动汽车里,坐的不再是一个富豪,而可能只是一个年入10万,正在月供3000元车贷的年轻人。这时,所有那些利用观念错位的产品设计,不仅不能带来溢价,反而会形成一种风险。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