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超“出圈”之后,城市足球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话题。现在,把目光投向江西——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赣超”)将于7月12日盛大开幕,这场赣鄱大地上的足球盛宴,如何秀出属于江西的赣超style?
从“现象级IP”到“本土法则”:
探索模式突围
江苏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苏超”)以草根气质和高热度席卷社交媒体,带动江苏省文旅消费同比增长超40%、现场观赛人次突破150万,在此背景下,赣超也在悄然蓄势。

2025年赣超将由南北赛区共11支城市代表队参赛,涵盖南昌、赣州、九江、宜春、景德镇等地,采用“主客场双循环+排位赛”模式,全季共计66场比赛,横跨五个月。这一模式强调“广覆盖、高黏性”,节奏稳、参与度广、赛事持久。
“我们更注重让城市‘活’起来、赛场‘热’起来。”江西省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赣超的赛程安排也体现了“全民联动、城市参与”的鲜明特征:拉长赛事周期有利于培育球迷群体,也为地方文旅打造“热赛+旺季”叠加效应。
具体来看,赣超结合江西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体育+旅游+城市营销”的复合链条。据赛事运营方透露,赣超期间将联合推出“看球+游江西”主题套餐,围绕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庐山、景德镇陶溪川、赣州古城等地,举办球迷节、地标打卡、夜间市集等衍生活动,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联动发展。
从招商角度看,本地企业积极响应赣超,目前票务系统、赛事冠名、文创周边等商业板块正有序推进,多家江西本土品牌已洽谈合作。
“城市IP+赛事IP”的融合发展模式,能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江西省体育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省计划举办4200余场体育赛事,体育消费预计突破250亿元,赣超正是其中最具品牌化、城市化潜力的核心支点。而随着“运动赣鄱·活力江西”系列体育行动的推进,赣超已不再只是地方体育赛事,更成为江西经济、文化和城市活力全面升级的重要推手。
从“青训苗圃”到“城市梯队”:
培育赣足基因
苏超的成功有其厚实的青训土壤作支撑。赣超虽然“晚出发”,但同样在“足球金字塔”的建设方面走得稳健。
近年来,江西中小学足球普及面不断扩大,1600余所学校设立足球课程,青少年注册球员达2万余人。南昌、九江、赣州等地市级青训联赛日趋成熟,不少赣超参赛队已建立梯队,并计划接入中冠或中乙体系,打造本地“职业雏形”。
江西女足近年来的表现更是亮眼。2025年江西女足U16队晋级全运会决赛圈,代表江西足球时隔50年重返全运会决赛圈,一举提升江西足球在全国的关注度。
此外,赣超还被视作“打通从校园到职业的中间环节”:既是青训出口,也是职业化入口。
从“一城骄傲”到“全省沸腾”:
引爆红土热情
“以前看中超看欧洲杯,现在终于能在家门口为自己城市的球队加油。”来自南昌的球迷小李告诉记者,他已召集亲友,在7月12日揭幕战当天包下一排看台,“这一晚属于我们江西球迷。”
从南昌到赣州,从线上讨论到线下助威,赣超被视为“家门口的热血赛事”,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地方也借助赣超平台开展足球嘉年华、城市打卡赛等配套活动,努力把比赛转化为“全民节日”。
数据显示,赣超前期预热阶段,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突破800万次,#赣超来了#话题阅读量破千万。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江西体育时刻”——群众热情被点燃,地方凝聚力也在增强。
从“政策赋能”到“产业跃升”:
打通职业进程
赣超的兴起,是江西近年来体育政策与足球战略的集中体现。自2017年《江西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出台以来,全省足球场地迅速扩张,覆盖率和参与率不断提高。
江西省还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俱乐部建设,目前已有多支赣超参赛队与高校、青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为向职业化迈进蓄力。业内人士认为,赣超未来有可能成为江西通往中冠、中乙甚至中甲的“职业孵化平台”。
与此同时,江西“体育+经济”战略也日渐成型,赣超被纳入“十四五”重点项目清单,与全民健身、乡村体育振兴、体育消费试点等工程协同推进。
赣超不是复制苏超,而是打造属于江西的“主场逻辑”,用江西的方式重新定义“城市足球”的可能。
它是赛事,更是城市共鸣;它是球迷欢呼,更是经济引擎;它是热血青春,更是产业变革。
7月12日,南昌市八一体育场,赣超首轮硬核开火,让我们拭目以待。
(黄健恒 陈乃川 全媒体记者 周珺)

海报设计:毛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