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动人的家国情怀不仅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也在青灯黄卷的书斋;震撼的倾力守护不仅在城池关隘,也在字里行间。翻开“图书馆里的中国故事”丛书,所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图书和图书馆的演变史,更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血脉史。
中华典籍的创作史,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历史。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仍坚持完成《史记》,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更树立了“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汉书》的编纂历经班彪、班固、班昭两代三人,使这部断代史得以传世。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19年如一日,终成史学巨著。他们的坚持,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流淌着生命热血的文脉传承。
书籍的存续,常常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秦朝焚书坑儒时,儒生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汉初取出时已残损大半,他仍以90高龄口授经文,使这部上古政书得以流传。敦煌藏经洞的僧侣在战乱将至时,将数万卷经书封存于洞窟,千年后重现人间,成为研究中古社会的“百科全书”。而最悲壮的护书故事,莫过于《赵城金藏》的守护——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欲抢夺这部稀世佛典,八路军战士和爱国僧侣们以血肉之躯护书转移,多名战士牺牲,最终使其免遭劫掠。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平图书馆在抗战期间将珍贵典籍南运,工作人员抱着“人在书在,人与书共存亡”信念辗转万里……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理所应当,而是无数人前赴后继铸就的奇迹。

“图书馆里的中国故事”,陈慧娜 张 峰 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
文明的延续,不仅需要开创与坚守,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范钦创立天一阁时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使这座藏书楼历经450余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成为家族守护文明的典范。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后,又抄录六部,分藏七阁,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时代,这是让典籍得以广泛存续的智慧之举。战火与动荡常使文明遭受重创——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曾汇聚数十万册珍本,却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军炮火。张元济目睹毕生心血化为灰烬,仍竭力抢救残卷,坚信“文化不绝,民族不亡”。正是这种以家族、机构乃至国家之力守护典籍的信念,让文明的血脉在历史浮沉中生生不息。
古代藏书楼多为私家所有,“重藏不重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以及各省市图书馆的建立,使典籍从秘不示人的藏品,变成人人可读的公共财富。今天,古籍数字化、图书馆云端服务让文明的传播更加便捷,但图书馆的意义从未改变——它不仅是存放书籍的建筑,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殿堂。
“图书馆里的中国故事”系列图书不仅讲述书籍的流传,更揭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