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陷入“一字板”怪圈。监测数据显示,生猪价格较年初已震荡下跌超过13%,且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就几乎持续徘徊在14元区间,至今已经超过3个月,猪价近乎“凝固”。与此同时,饲料成本飙升11.6%,生猪养殖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波动。
记者近日走访青岛多家养殖户、设备企业了解到,不同于猪价的低迷,养殖业者普遍情绪高涨,有养殖户告诉记者,自己最近正准备补栏仔猪,数量较此前扩大四倍,认为接下来生猪养殖业将迎来巨大变化,前景可期。市场冷、行业热,养殖业者的信心来自哪里?
市场:
供需双向承压,猪价持续走低
眼下,“猪肉卖出买菜价”已经不是笑谈。在一家电商平台,每份300克重的猪五花肉促销“超省价”只要0.9元,而且标明1盒起售,虽然热销6万+,却也折射出销售市场的平淡。

“今年肉价偏低,销量也比去年要低。”一位猪肉销售商告诉记者,虽然临近端午,但是市场并没有“节日氛围”,依然延续今年以来的“低需求”态势,商家只得降价促销,“普通猪肉每斤从年初的12元、13元,降至10元左右,特价活动基本8元、9元。”
与此同时,供应端也不容乐观。尽管去年底生猪产能一度出现回落,但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和生猪生长周期规律判断,今年三季度之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难言缓解。
数据显示,从2024年5月开始,全国能繁母猪数量逐步回升,并在当年11月达到4080万头的高位。虽然2024年12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略有下降,今年3月进一步降至4039万头,环比下降0.66%,但按照生猪养殖周期来看,能繁母猪的数量通常会决定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也就是说,2024年12月才出现的母猪减少,要到2025年10月之后才会反映到生猪出栏数量上。这也意味着猪价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养殖户的盈利空间继续受到挤压。
国元期货分析称,当前处于产能兑现期,生猪供给压力持续释放,并且出栏体重处于近几年高位。随着市场对肥猪需求转弱,中大猪价格走弱,养殖端出栏意愿增强,进一步加剧了阶段性供给压力。
事实上,产能压力已经反映在猪价走势上,大型猪企纷纷以规模博取收益。今年以来,上市猪企加速降价出栏,统计显示,4月份生猪养殖企业合计销售量达11498.37万头,同比上升23.88%,环比下降2.96%。
其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三家上市头部猪企出栏量分别为657.3万头、317.57万头、15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51.80%、27.90%、8.12%;销售均价同比分别下降0.95%、1.71%、2.84%;销售收入方面,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分别带动销售收入增长53.42%、18.61%,而新希望则比较尴尬,即使降价走量,其销售收入同比仍然下降了2.52%。
探访:
养殖业“逆市加仓” ,猪舍藏“科技增收”密码
长期以来,政策、疫病和成本是生猪养殖的关键变量。每当疫病触发“猪周期”,供求失衡就加速行业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转型。但自2021年起,猪价大起大落逐渐成为过去式,如今越来越“平淡”的行情正倒逼行业开启新一轮变革。
记者近日走访青岛多家生猪养殖主体发现,面对猪价低迷,养殖户不再被动等待“猪周期”回暖,而是主动升级技术、调整策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手段降本增效,在低谷期寻找新增量。
在即墨区龙泉街道梁家屯村东,一座现代化立体楼房猪舍正在拔地而起。与传统平房式猪场相比,这里处处透着“科技范儿”。

正在建设中的青岛派如生态家庭农场示范基地采用立体楼房猪舍建筑。
“项目采用立体结构设计,不仅节省土地资源,更便于集中管理。”青岛派如生态家庭农场示范基地负责人宋修瑜介绍,项目最大存栏规模6750头,计划今年10月运行,初期2250头。“我们实现了24小时连续通风,保持恒温恒湿,提升猪群健康水平。”
系统还具备余热回收功能,“猪自身产生的热量被回收利用,冬天不用额外供暖,节能又降本。”饲喂环节引入全程水料精准输送系统,按需供给,料肉比降低0.2,每头猪的饲料成本进一步压缩。

猪场内部采用混凝土+EPS苯板三明治建筑模式,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
不只是大型企业加速转型,散户也在积极自救。莱西市南墅镇东馆村养殖户邵林志从2015年开始养猪,最初用的是设施老旧的大棚式猪场,人工清粪、人工饲喂,靠天吃饭。2023年一场猪瘟让他损失惨重,也彻底意识到现代化养殖的重要性。
在青岛市畜牧工作站指导下,他完成了养殖场全面升级改造。2024年新猪场启用,实现清粪、喂料、环境监控全自动化,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200头猪。

邵林志的养殖场改造后使用了智能饲喂设备。
“虽然现在猪价走低,但影响不大。”邵林志说,“改造后的猪场不仅人力成本下降,养殖环境更安全,猪的健康和肉质更有保障,价格自然卖得更高。”
去年11月,他瞄准高端市场,尝试养殖黑猪,近期出栏44头,售价每斤16元,是普通生猪的两倍,纯利润达6万多元。她也信心满满:“最近正准备补栏至少160头,数量翻四倍。”
观点:
生猪养殖进入数据赋能时代,散户更新“资金焦虑”待解
微利时代的生猪养殖业也在带来新的产业机遇。“前几年由于猪价波动较大,许多养殖户更关注扩大规模,当时大家觉得只要有规模、有猪就能赚钱,不需要考虑智能设备,不过现在完全不同了。”青岛科创信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福宝深有感触。
得益于市场观念和需求的转变,青岛科创信达也迎来了快速增长期。王福宝透露,公司一季度销售额达到了3000万元,同比增长50%,“可以说,这是一个行业的机遇。”
“现在对于养殖企业,智能化设备逐渐不再是一个选择题。”王福宝告诉记者,在微利时代,智能设备的使用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他举例说,企业的智能环控硬件作为主打产品,近年来销售增长强劲,在一些散户中应用后,每头猪可挖掘出超过100元的额外利润。对于一个拥有1000头猪的养殖场来说,这意味着至少10万元的利润增长,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整个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每十年左右会有一个大的升级。”有专家指出,从最初的开放式家庭养猪,到保温大棚式猪舍,再到标准化的砖混钢构猪舍和机械化设备,目前正步入第四个阶段——智能技术与数据赋能的时代。与传统机械设备和自动化设备不同,智能设备依赖于云端数据平台的大数据模型。通过这些数据来指挥设备工作,实现理想效果。
例如,在生猪精准喂养方面,以前靠人工经验规定一天喂食3餐或4餐,现在可以借助传感器和大数据积累,精确知道猪的实时进食需求和最佳进食时间,从而提升养殖成绩。
对于养殖散户而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意味着他们也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达到与大型养殖场相同甚至更低的成本控制水平,有效避免养殖风险。为帮助养殖散户缓解资金压力,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推出类似“以旧换新”补贴措施,“通过政策支持,比如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可以帮助散户更新设备,推动整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