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贵州以大数据产业为突破口,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构建“能源+算力”数字经济优势,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联动,为数学生物医学、天文气象、人工智能、建筑抗灾等多个领域提供高性能算力支撑。用好“能源+算力”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
把握“灯塔工厂”生产方式革命的历史机遇
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作为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典型代表,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2025年度首批“灯塔工厂”名单,是贵州生产方式革命性的标志性事件。“灯塔工厂”作为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技术应用的示范者,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当前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灯塔工厂”生产方式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方面,该种生产方式具有及时、高效、精准的特点,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另一方面,该种生产方式要求更高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灯塔工厂”生产方式必然渗透到更多产业,对算力和能源的依存度更高。因此,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生产方式,对能源的韧性依存性和价格敏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是贵州用好“能源+算力”比较优势撬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能源与算力积累的比较优势增强
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快速增长。贵州作为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水能、火电、风电、太阳能等多种能源比较优势,使贵州成为国内电价最低的省份之一。2024年,贵州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9200万千瓦、发电量达2600亿千瓦时,有力支撑能源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
能源结构低碳化增长快。从发电结构来看,2024年贵州省火力、水力、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1635.1亿千瓦时、616.6亿千瓦时、132.2亿千瓦时、1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速分别为下降2.4%、增长42.9%、增长6.1%、增长26.7%。贵州省火电装机占比从2008年的74%下降到2024年的43.6%。2024年以水电、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6%,能源供给结构出现低碳化革命。
贵州算力内生比较优势突显。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对推动技术产业进步、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战略性地位和支撑性作用愈加凸显。从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看,一是先天自然条件赋予区域发展的外生型比较优势,如油气资源带来的能源工业等;二是把有限资源集中于当下为未来发展奠定发展优势的内生型比较优势,如能源和气候发展算力的物质基础。
贵州算力比较优势正是内生型比较优势的典型代表。充分用好大自然赋予贵州气候凉爽的特点,为贵州数据中心和贵安超算中心提供了天然的散热优势,减少了冷却成本和能耗。例如,腾讯贵安七星洞库式数据中心利用山体隔热保温性优势,通过冷热通道分离设置,实现了数据中心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降耗。更为重要的是,贵州把有效的资源长时间聚焦到大数据产业,不断培育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的算力基础设施。2014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到2024年贵州全省重点数据中心累计达到48个,算力规模超过55Eflops,智算占比超90%,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用好“能源+算力”比较优势加快产业集聚
面对数字化生产方式革命性变化,贵州当以能源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特征的算力要素为引领,做好能源密集、技术密集、设备密集交叉融合型产业的大招商,构建“现代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加发展韧性。
精准锚定“能源+数字化”招商的方向。在工业中高能耗环节若具备能源成本优势,叠加数字化技术,可进一步放大效率提升空间,形成“能源+技术”的双重竞争力。因此,精准锚定招商方向的首要任务是精确筛选高能耗且数字化潜力显著的行业,如新能源装备制造、数据中心与算力产业以及智能汽车等,这些行业对能源成本极为敏感,并且高度依赖数字化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聚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优先吸引能源依赖性强或数据驱动型的头部企业,从而形成链主效应。通过引入行业的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带动贵州省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贵州省区域竞争力。
精准制定产业政策,打造“能源+算力”双要素优势产业。依托低价绿电和超算中心打造“西部绿色算力枢纽”,并通过国际认证增强可信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在政策创新层面,设计“能源-数字化”组合激励包,将能源成本优势显性化,并设立数字化投资专项扶持,以增强政府对数字化投资的支持力度。实践中,可将阶梯电价与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挂钩,作为激励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有效手段。例如,对于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节能系统的企业,给予用电补贴,如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一定值,则可享受相应的电价优惠。
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促进产业集聚。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和引导企业与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共建示范工厂,展示“能源+储能+智能微网+数字孪生”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让企业直观地看到利用能源优势进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突破。
2023年,宁德时代看中了贵州的能源成本和磷矿资源优势,在贵州投资建设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生产基地,按“灯塔+零碳工厂”高标准设计,采用先进的高节拍、高自动化、高柔性化产线,自动化率达95%。该基地的建设不仅体现了贵州在能源供应和数字化生产方面的优势,还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的落地。
构建“能源+算力”双要素优势的精准招商模式。一方面,建立“能源-数字-产业”匹配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目标企业的能耗特征、数字化投入偏好,生成招商优先级清单。例如,对于年用电量达到一定程度且计划部署数字孪生技术的企业,定向推送“绿电+工业互联网”政策包,精准匹配其需求。另一方面,构建动态反馈机制,通过物联网监测已落地企业的能源与数据使用情况,对达标企业追加奖励,对未达标者提供诊断服务,形成“招商-服务-优化”的闭环,持续提升招商质量和服务水平。
用好“能源+算力”比较优势,需跳出“低电价换投资”的初级招商模式,关键在于通过“能源降本→技术增效→模式创新→新竞争优势形成”的闭环逻辑,推动“能源成本优势+数字化增值服务+产业生态粘性”的三维升级,将招商逻辑从“拼资源”转向“造系统”。
未来,能源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形成“谁能以数字化为纽带,将能源禀赋转化为全产业链效率提升,谁就能在全球制造业重构中抢占先机”的竞争态势。贵州应充分发挥自身能源优势,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打造具有强大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_贵州大学)
详情请关注《当代贵州》2025年第27期
文 / 熊德斌 黄焰
编辑 龚明豪
二审 周芸吉
三审 梁健